《天医秘录》第四十六回:祛湿秘法并不秘
原创
赵五味
五味的世界
2025年09月20日 06:30
广东
1人
五味的世界前言:大家好,以下内容,是一个小说,小声的说,是研讨发掘上古中医药和命卜山相传统方术的故事,非纪实文学,切勿对号入座。
龙舟水时节,西关老街湿气氤氲。众人在五味堂前翻炒祛湿药材,忽见炳叔扶着腰蹒跚走来。
"赵老师,这鬼天气搞得我老寒腿又犯了!卫生院说是风湿,可吃了消炎药也不见好。"炳叔愁眉苦脸地卷起裤管,露出肿胀的膝关节。
俯身细看对墨菊道:"这不是普通风湿,是太阴湿困兼少阴虚寒。西医只知消炎,却不知'湿非水邪,乃津液失调'的道理。"
"经云'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',湿气本质是水液代谢失常。好比西关雨季,不是雨多成灾,是排水系统失调。"
指着炳叔的腿:"你看肿胀却欠温,是脾失健运致水湿停聚;疼痛遇冷加重,是肾阳气化无力。单用消炎如扬汤止沸,当健脾温肾治本。"
卖凉茶的陈嫂恍然大悟:"难怪您总说'祛湿先健脾',原来就像疏通六脉渠!"
"正是!人体水液代谢如羊城水系:肺如白云山涵养水源,脾如六脉渠转运水湿,肾如珠江潮汐气化水液。任一环节失调皆生湿。"
打开古中医水液代谢图:"《内经》分津、液、湿、饮、痰五类。津如雾露润肌肤,液如甘霖养脏腑,湿如地面积水,饮如潭水停聚,痰如淤泥壅塞。"
"炳叔腿肿属'饮证',乃肾阳不足如日照弱,水湿不化;陈嫂脸油属'湿证',乃脾运失常如渠淤塞;李伯咳痰属'痰证',乃肺失肃降如雾霾凝滞。"
程序员小吴推推眼镜:"所以治病就像调试系统:津液是正常流量,湿是缓存溢出,饮是内存泄漏,痰是垃圾堆积?"
"妙喻!"击节称赞,"西医只清垃圾,中医还优化系统。如炳叔的病,要附子温肾升阳如增日照,白术健脾燥湿如通沟渠,茯苓利水渗湿如开闸泄洪。"
炳叔焦急问:"那具体该怎么治?"
安排墨菊开出方子:"仿仲景真武汤之意:制附子温肾阳化气行水,炒白术健脾运湿,云茯苓利水渗湿,生姜散水气,白芍敛阴和营。"
特别叮嘱:"岭南湿热重,附子需蜜制减燥,加薏苡仁、土茯苓利湿解毒,更佐砂仁化湿醒脾。就像西关老火汤,既要温补又要清利。"
卖花的莲姐拍手:"难怪您上次给我开方,既用附子干姜温阳,又用车前草淡竹叶利湿!"
大学生阿明提问:"听说祛湿方法很多?"
"问得好!祛湿分汗、吐、下三法,但岭南多用利、燥、化三法。利湿如茯苓、薏苡仁开闸放水;燥湿如苍术、厚朴烘干地面;化湿如藿香、佩兰清风除霉。"
"曾治一渔佬水肿腹大,前面的大夫用利尿药反伤阴。我诊为脾肾两虚,用实脾饮温阳利水,配合灸足三里、阴陵泉,月余肿消。此即'温阳利水'之妙。"
程序员小吴恍然大悟:"就像服务器散热,不能光加风扇,要优化散热系统!"
"预防湿气重在调生活。平日可饮五花茶(木棉花、鸡蛋花、槐花、菊花、金银花)清利三焦,食芡实茯苓粥健脾,灸丰隆穴化痰,按涌泉穴温肾。"
特别嘱咐炳叔:"老寒腿愈后要用牛大力、千斤拔、五加皮煲汤,强筋健骨御湿邪。切忌冷饮甜食,防湿浊再生。"
" 祛湿非但利水,贵在调理气化。脾健则运化如常,肺宣则水道通调,肾温则蒸化有力,三焦通畅则湿无可生。"
众人散去后,紫菀好奇问:"赵老师,您治湿似乎不拘经方时方?"
轻抚案头《伤寒论》:"仲景早有'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'之训。医道贵变通,岂可执死方治活人?"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证券配资门户,配资资金杠杆,10倍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